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时间:
从“智服”到“智策”
人工智能为能源互联网建设“赋能”
中国电力新闻网讯 见习记者 邓恢平 通讯员 王舒 报道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各行业应用不断扩大,“智能语音客服/助手、人脸识别、自动驾驶”等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和生活中。
在电网中,人工智能的身影同样随处可见,从“智服”到“智巡”,再到“智策”,电力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国家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一极,也是能源互联网建设的重要支撑技术。
电网人工智能随处可见
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网信通产业集团”)电力物联网项目推进办公室副主任赵峰告诉中国电力报记者:“近几年,电网人工智能技术在算法、算力以及电力各专业应用创新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在运检领域,输电线路巡检、变电站智能监控,实现了电力设备缺陷智能识别,提升了巡检效率;在营销领域,电力营销知识库、供电服务质检,实现了一线业务人员业务受理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辅助,助力基层减负增效,进一步提升了客服服务体验;在安监领域,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实现对人员违章行为的实时感知,提高对作业现场的安全管控水平;在调度领域,调度调控语音助手通过语音进行新增断面、设备挂牌、数据查询及电子化下达指令,提升了调控系统人机交互的友好度。”赵峰表示,人工智能在电网中应用的不断推广深化,不仅有助于提高电网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效率,也将切实提升客户用电体验和供电服务水平。例如,当用户发生停电故障时,智能配变终端通过边缘计算技术,对故障数据进行分析后,送往云端主站综合研判,在用户拨打报修电话之前,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定位故障并安排人员开展抢修工作,比以往缩短了60%的抢修时间,大幅提升了运维抢修效率和 供电可靠性,同时向用户主动发送停电信息,告知停电原因和预计恢复时间。
“国网信通产业集团是国网系统内最早开展人工智能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的产业单位之一,作为国网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的参与单位,在产品研发方面,国网信通产业集团打造了统一的电力人工智能能力平台,并基于该平台构建了智服(智慧客服)、智巡(智能巡检)、智策(智能决策)3个产品系列,形成了智慧客服、财务机器人、营业厅服务机器人、输变电巡检识别分析系统、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平台、智能舆情及智能融媒体新闻生产等多款成熟的人工智能产品。”国网信通产业集团研究院副院长谢可介绍。
仍需推动数据算法等技术创新
据了解,除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电网各专业的应用之外,电网企业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诸多进展。 “目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对外既可以提供语音、人脸、图像、自然语言处理、OCR(光学字符识别)等通用的人工智能服务能力,也能提供输电线路巡检、变电站巡检等大量电力行业各业务领域的成熟算法模型服务。其中,通用的人工智能服务能力可直接应用于其它行业领域,电力行业专用的成熟算法模型服务可为其它行业人工智能应用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谢可说。
不过,现阶段,人工智能在电网深化应用中也面临诸多瓶颈。一是电力系统存在海量业务数据,需要提高人工智能算法和算力。二是电力业务数据形式不一,业务场景复杂多样,若各单位、各专业自行开发人工智能产品,力量分散,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要实现人工智能在电网更高水平的应用,仍需要具备一些必要条件。首先是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数据科学家和人工智能科学家。其次是数据完善,特别是面向专业 领域的数据完善,包括数据的规模、数据处理、基于业务的数据模型处理等。最后是主流学习算法的调优能力和泛化能力。
谢可认为,下阶段应当通过建立健全数据共享机制,构建覆盖能源电力全链条业务的数据统一管理及标注标准体系,提升人工智能在电力各业务场景的应用效率。围绕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数据标准化管理标注平台,实现全业务范围、全数据类型、全时间维度数据的统一管理、预处理及标注,再针对不同类型的业务数据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标注,以提高人工智能算法的准确性,充分发挥数据价值。
“未来,随着电网逐步演变为源网荷储等多重因素随机、时空不确定的新型网络,能源电力领域向多元互联平台转变。人工智能将以技术驱动、数据驱动和情境驱动方式改变电力设备管理和平衡电力供应,也能在能源服务、生产运营、电力调度和科学研究领域为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重要支撑。”谢可表示。
责任编辑:高慧君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7区18号楼
邮编: 100070
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