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 嫁入”贫困村的90后

来源: 时间:

  在很多人眼中,90后大多是那种吃不了苦、缺乏责任感的年轻人。而在乌兰察布卓资县十八台镇脑包洼村,却有这样一位90后年轻人,他放弃县城里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主动请缨投身到脱贫攻坚第一线,一头扎进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以扶贫为事业,把村民当亲人,成为卓资县脱贫道路上的“领头雁”。他就是乌兰察布电业局卓资供电分局驻十八台镇脑包洼村第一书记——王宁。 

  1991年出生的王宁,大学毕业后刚参加工作就被分配到乡镇供电所。两年多的乡村生活,让这个从小生活在城里的孩子与农村、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2018年5月他主动向局里申请,来到十八台镇脑包洼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扶贫无小事,事事暖人心 

  脑包洼村位于卓资县十八台镇东南部,与察右前旗和丰镇市隔山相望。该村地处偏远,基础条件差,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条件薄弱,农民收入主要靠各项政策补贴,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落后,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上任之初,王宁深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于是开始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情,挨家挨户走访调研,走的次数多了,对村里的情况和村民们的诉求也就有了底。 

  通过走访,王宁了解到七登沟村民常年吃水困难,村民挑水要走好几里地的山路,而且人畜共用水井,水质安全难以保障。他随即向局里汇报情况,申请专项资金,并积极协调水利等部门,把8眼吃水井打进七登沟村民院里,解决了多少年来困扰村民们的吃水难问题,让开上三轮“蹦蹦”拉水、扛上担子挑水,这种过去村民们用水、吃水的场景成为历史。村民们都说,喝上这干净放心的深井水,真是像一股甘泉流进了心里。 

  驻村以来,王宁带领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为脑包洼村改造用电线路2.9公里,为71户村民改造进户线,为27户村民更换了新电表,让村民用上放心电。同时新修水泥路1.2公里,安装路灯35盏。路平了、水电通了,村道亮了。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高奶奶,您收拾屋子呢?您要的灯泡我给您买回来了” “我们小王来了啊?快,快进来,给奶奶把这灯泡换上……”。年近75岁的高奶奶从屋里走出来,开心地迎了上来。高桂花老人是王宁包扶的贫困户,老人独自一人生活在脑包洼村,儿女都生活在外地,年迈的她常年有病,视力也有所衰退。自从王宁包扶以来,来回往返县城买生活用品,报销医疗费用,办理残疾证,这桩桩件件小事都被这个年青人承包了。 

  在这一件件琐碎而普通的小事中,王宁和老人的感情越来越深,高奶奶也深深记住了这个勤快的“孩子”。一提起他,高奶奶就仿佛说到自己的孩子:“我们王宁,比我的孩子还来得勤,经常来看我,关心我的身体,陪我说话。看到我家里有啥子困难,他就想尽办法地帮我,可不就像孙儿一样?” 

  话能说得出,事能办得到 

  实在帮扶、真情帮扶。脑包洼村距离县城较远,村民们出行不方便,王宁每次往返县城都少不了为村民办事情、买东西,回来后再亲自送上门去。得知有村民想出售鸡蛋、粮油等农畜产品,热情的王宁便号召同事朋友们一起购买,而他又乐此不疲地承担起了免费运输工作。年近七十岁的村支书对这个90后第一书记的人品和能力赞赏有加,称赞他是年青人的楷模,党的好干部。村民们也觉得这个人还不错,话能说得出,事能办得到。 

  不畏艰险 勇往直前 

  “现在疫情很严峻,你们在家里要注意通风,外出回来勤洗手…”这是王宁近来逢人就说的一句话。1月25日大年初一,因为疫情严重,王宁第一时间回到自己帮扶的驻村点,投入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与村委连夜因地制宜制定疫情应急安全处置方案,带领村干部逐家逐户摸底排查是否有重点疫区返乡人员,宣传和劝导村民做好家庭及个人卫生并尽量不要走亲拜友,每日对村民测温并造册管理。连日紧张的防疫工作让王宁略显疲惫,但全村无一人有不适症状让他脸上写满笑意,他说:“我是一名党员,是驻村第一书记,疫情当前我要担负起这个责任,做共产党员该做的事。”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为贫困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王宁始终坚持的工作原则和追求的工作目标。无论严寒酷署、刮风下雨,王宁的脚步从未停止,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危冷暖始终放在心头,脑包洼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王宁如数家珍。从初来乍到之时,村民们善意又陌生的眼神远远看着,到如今,走村串户间,村民总会主动拉着进屋喝茶吃饭,这名“90后”第一书记,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让这里的村民认准了这个从城里来的90后。 

  一年多的驻村工作,王宁用脚步丈量了脑包洼村的每一寸土地,在田间地头与村民促膝谈心,向他们宣传国家的脱贫政策,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多少次挑灯夜战到凌晨,为每个贫困户制定出了符合实际情况的脱贫措施,用青春和汗水践行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村民们一天不脱贫,我的脚步就不能停”!王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让脑包洼村如期实现脱贫,28岁的王宁把自己的婚期一拖再拖。他笑着说2020年全面脱贫的时候,也是我脱单的时候。 

  看着村里日新月异的喜人变化,王宁是打心眼里高兴。行百里者半九十,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王宁始终不改初心,砥砺前行,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苦干实干,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何姣姣)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7区18号楼

邮编: 100070

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